涂料质量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产业未来。
2025年6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4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通告,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广东涂料行业的质量警钟。92款不合格涂料产品的检出(除了3款不合格涂料产自外省,89款不合格涂料均产自广东涂料企业),覆盖省内广州、江门、佛山、东莞等多个城市,涉及安全标准与性能指标的多重问题,不禁让人追问:广东涂料到底怎么了?
作为涂料产业大省,广东聚集了全国近半数的涂料生产企业,年产值占全国总量的三成以上。但此次抽查中,江门、佛山、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企业也纷纷 "上榜",暴露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质量漏洞,更是行业发展的深层隐忧。
从不合格项目来看,安全红线屡屡被触碰。游离甲醛、重金属铅、多环芳烃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超标则与环保要求背道而驰,与 "双碳" 目标形成尖锐矛盾。而耐洗刷性不足、拉伸强度不够等性能缺陷,既损害消费者权益,更透支着 "广东制造" 的信誉积累。
连续两年不合格企业的存在,更凸显监管与企业责任的双重缺失。以鹤山市和利化工实业为例,其酚醛调合漆、环氧富锌底漆连续检出质量问题,却仍能持续生产销售,反映出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也暴露出监管闭环存在漏洞。线上平台 48 款不合格产品的检出,更警示着电商渠道的质量管控亟待加强。
深究问题根源,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为追求成本优势,在原材料选用上偷工减料,生产工艺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行业低价竞争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倒逼企业牺牲质量换取生存空间。而标准执行不到位、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质量风险。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已启动雷霆手段:不合格产品全网公示、信用档案终身记录、查封扣押问题产品、重点盯防屡犯企业。这些举措既是对违法企业的震慑,更是对行业生态的重塑。但要根治乱象,还需构建 "企业主责、监管兜底、技术支撑、社会监督" 的共治体系。
广东涂料行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企业需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将质量管控嵌入生产全流程;行业协会应建立黑名单制度,推动标准升级与技术创新;监管部门要强化 "双随机、一公开" 力度,让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唯有如此,才能让 "广东涂料" 重拾质量自信,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涂料质量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产业未来。此次抽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期待这场质量风暴能涤荡行业沉疴,让广东涂料在阵痛之后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