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3月2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将“装配式建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写入了他的代表建议中。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在此目标下,黄达昌认为,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建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与之相适应,培育一批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专业化技能队伍势在必行。”黄达昌表示。
然而,在黄达昌看来,目前人才问题正逐步成为遏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瓶颈问题,装配式建筑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缺口非常大。由于从事装配式建筑专门研究的科研人员较少,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和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未来几年将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攻坚年,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以及职业技能人才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黄达昌在提案中提到,传统的建筑人才要适应装配式建筑产业生产需求,必须懂信息化例如BIM技术、3D打印、VR技术、物联网、建筑机器人等相关知识,还需要懂产品加工,才能精确定义和生产装配式建筑产品。
此外,黄达昌表示,建筑业劳务队伍没有形成建制,人员流动大,也缺乏人才储备和持续提升产业工人培养机制。
基于上述情况,黄达昌在提案中提出三方面建议。
首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在现有的传统专业例如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中,合理增设装配式建筑方面的课程,以培养专业交叉型、复合型高级装配式建筑人才。
2020年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按照住建部提出的战略规划,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5年时间。国家发展战略的时间节点非常紧迫。
对此,黄达昌提议对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大量装配式建筑课程内容,以培养专业交叉型、复合型高级装配式建筑人才,甚至建议在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增设装配式建筑专业。
在专业与产业融合方面,黄达昌指出,建议依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企业以及专业科研院所,成立由专家、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团队,让院校的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之间通过“1+X”为纽带衔接,产生创新成果。
此外,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从结构设计、构件加工、构件运输、构件吊装等多维度对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进行资格考核认证,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培训基地,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
他建议,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装配化施工企业各工种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后上岗,制定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明确各工种技能工人技能等级的配备比例要求。
最后,黄达昌还认为有必要深化劳务用工制度,做实专业化、实体化装配式劳务公司。强化对装配式劳务企业的改革与扶持,鼓励建筑企业培育自有装配式建筑工人队伍,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来源:中国经营报)